当前位置: 主页 > 区县快讯 > 正文

【宣传系统“五支队伍”下沉一线·记者蹲点】沿河金山村 | 崇山峻岭中悄然巨变

时间:2019-11-16

崇山峻岭中悄然巨变

越过山岭,汽车在盘山公路上曲折前行,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峦,脚下是狭窄陡峭的峡谷,青山一重又一重,金山村就在崇山峻岭之中悄然变了容貌。

金山村位于沿河自治县中寨镇东南部,距离镇上8公里,东部、北部与大宅村相连,南部、西部与清河村相邻。金山村最高海拔1291米,最低海拔871米,初冬时节,肌肤与空气接触顿觉微冷,薄雾在山间萦绕,若隐若现。

路:连接“组组通” 踏入惠民路

从中寨镇驱车至金山村,车程只需20分钟,但驻村第一书记杨国强依然记得两年前他来金山村的“灰头土脸”历史。2017年硬化“组组通”公路前,通往金山村的只有一条毛路,副支书田茂周解释道:“毛路笮,只有拖拉机可以开,那时候我们都是走路去镇上。”金山村全村村民想要前往集镇、县城,都只能步行。

这条路杨国强也走过许多次。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8公里的距离基本需要步行2小时。为了方便开展工作杨国强基本骑摩托车往来,但条件仍然很严峻,尤其冬季,摩托车也骑不了。“每年12月中下旬开始,凝冻天气就来了。”谈到凝冻杨国强辛酸苦笑,“路面结冰,摩托车不敢骑,只能走路。”报送材料、深入贫困户家中、周末回家……这条路承载了杨国强太多的记忆。

道路不通,生活与发展都极受限制。2003年,全村修建了第一座砖房,水泥等材料花费2元一包买来,拖拉机送到村里后,还需7元/包付费给搬水泥的工人背到施工现场,人工费、运费支出占比大,大部分家庭承担不了人工费不敢建楼房。

改变发生在2017年。为了打通出行“最后一公里”,贵州省率先启动农村“组组通”硬化路三年大决战,金山村从此打通了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之路,掀开了变迁的新篇章。通组路硬化后,改善了出行和居住环境,一楼一底、两楼一底的砖房雨后春笋般修建了起来,如今,金山村砖房普及率已达95%。

63岁的女党员傅太芝家住在金山小学对面,多年前开了一个小卖部,每次进货需要步行到德江县泉口镇购买,一次只能用背一背篓,一个来回有20公里,傅太芝步行需要一天时间。如今,年过花甲的傅太芝腿脚不太方便,不能远程徒步,不过她也不需要徒步去进货了,“现在方便多了,现在进货都是镇上批发商开车送来,一次我要进500元以上的货,以前用背篓一次只能背一两百块钱的货。” 

此外,电商平台入驻金山村,带动了城乡一体化,缩小了城乡差距;茶产业、养牛场先后落地金山村,通组路正在发挥优势转为惠民路、脱贫路。

如今,金山村正在热火朝天修建联户路,将道路硬化至每家每户,预计月底完成,部分在外打工的家庭过年期间完成联户路。同时,产业路项目资金已经审批,预计今年年底将产业路从村里连接到茶产业基地。

水:开启幸福泉 喝上自来水

步行在“组组通”路上,路旁的村民向驻村干部周峰求助说她家自来水管没水了,周峰飞快跑过去查看水管情况,田茂周在一旁解释道:“这段时间比较缺水,我们采取的是“放一半关一半”,以马路为界限,路两边的村民家用两天水再关两天阀门。”

原来,金山村的自来水来之不易。受地形地势、天气降水影响,金山村自古以来就是背水喝,洗菜做饭、喂养牲畜、浣洗衣服……全部需要人工背水。回忆背水经历,田茂周颇有感慨:“从小就要背水,六七岁就用小桶背,一般都是去胜坝、井家背水,基本一个来回需要40分钟。”田维保也有这段经历,“我从11、12岁开始挑水,挑了三四十年,水用完了就去挑,有时候一天要跑好几趟,中途都不能休息。”

长期背水,村民苦不堪言,然而想要引水,又谈何容易。

据田茂周介绍,金山村引水三次,今年村民们才喝上了自来水。2008年,政府出资在距离金山村3600米外的禄谷坝找到了一处水源地,并接通了途径管道,但“不知道什么原因,管道也接通了,就是没水流出来。”2016年,政府又一次着手引水工作,引水成功,但水只到蓄水池而未入户。

部分村民不甘背水喝,2009年,田茂周联合邻居陈骆周、田茂高等10余户筹集资金7000元,在距离金山村近2000米的的磨石岗一处干净水源处引水,田茂国、陈永权等10余户合资往另一处水源引水。但路途远环境差,几年后管道损坏,全村又回到背水喝的局面。

“从胜坝背水回来要上坡,有时候下雨路滑,根本上不来。”傅太芝回想从前的日子,更觉如今的生活方便,“现在每家每户都有自来水,太方便啦!”

今年3月,在驻村干部的支持带领下,一鼓作气安装了入户自来水水管,两个月前管道接通,全村告别了背水喝的历史,开启了自来水新生活。

如今漫步在金山村,家家户户院子里都有自来水管,再也没有村民去小河沟清洗衣物,水管连接洗衣机进水口,全村开启了电器化新生活。田茂周笑着说:“现在大家都很高兴,生活用水方便了,幸福指数提高了。”

喝水有保障,出行又便利,路通财聚,乘着“组组通”,金山村插上了梦想的翅膀,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时代。(铜仁日报融媒体记者 谭齐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