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铜仁新闻 > 正文

铜仁大龙开发区:工业文明绽放芳华

时间:2019-12-03
  1999年,大龙开发区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20年来,开发区不断探索、谋划着发展。招商引资——一家家企业陆续落户,站稳脚跟,做大做强;规划布局——一个个产业搭建成链,集群发展,确立优势。与此同时,众多就业岗位迅速吸纳当地劳动力,带动众多农民转变为工人,促进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跨越变迁。

  初冬时节,金龙大道两旁金灿灿的银杏树,勾勒出开发区一道惹眼风景。相较于应季的花香盈城、景色满眼,开发区园区企业早晚班、三班倒交接时分,前来上班的、下班回去的工人们,构建了不换季的工业文明风景线。

  种子发芽

  站在崇滩大桥上,不只可饱览舞阳河风景,还能感受到厚重的历史余韵。北端桥头红星锰业员工身着统一工作服来来去去,回应着1992年企业前身贵州汞矿大龙氯碱镁厂的工人把工业文明的种子播撒在这片热土。

  那时,大龙仅是玉屏侗族自治县辖区的一个小镇,人口较少、居住分散、开发程度低,通行条件落后,舞阳河两岸的联系多局限为摆渡。氯碱镁厂与大龙中心集镇仅相隔约2公里,却因隔河而望,成为偏远之地。材料运输只能绕远路进厂、人员通行只能坐船渡河,企业管理成本、物资进去、项目进度面临重大困难。

  崇滩大桥应势而建,于1991年8月20日竣工通行。在开发区初期规划的15平方公里核心区域里,崇滩大桥是最早、也是唯一一座跨河大桥。这座桥,建立了两岸便捷联系,也打通了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进化的藩篱。

  此后,随着落户企业增多,“一岗难求”的情况被打破。曾经外出他乡务工的人,纷纷返乡就近就业;留在土地里靠“天”吃饭的劳动力,放下锄头告别“庄稼人”身份。

  芳华绽放

  大龙开发区是铜仁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已承接约2.7万名山区移民入住。来自农村的新居民离开了土地,面对新生活,急切需要就业创收。

  开发区园区新能源新材料、精细化工和劳动密集型轻工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格局初具雏形,企业用工需求与劳动力就业诉求两相契合,用工率与就业率给出了漂亮数据。以东亿电气、箱包产业园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发挥了最突出的作用,新居民劳动力进厂上岗人数,超过新居民总人数的10%。

  东亿电气现有员工1400多人,主要为开发区当地及周边群众,员工平均月收入3000元左右,还以零部件外包组装的模式带动着2600多人就业。该企业落户后,还以商招商先后引进金亿电子、联航陶瓷、卓颖包装等8家配套企业,进一步回应了劳动力就业诉求。

  就算是在汇成新材料、中伟新材料等技术密集型企业,也有适合从土地里解放出来的劳动力从事的基础岗位。在开发区群众眼里,进入园区企业工作,就是找了一份稳定工作。

  稳定工作,不仅是岗位稳定,还包括员工算好收入账后,对劳动方式、薪酬水平的认可,进而还包括对企业文化、对开发区园区发展的认同。

  企业众多、岗位类型丰富,劳动力更换工作环境不算是困难的事,有过红星锰业、中伟新材料工作经验的劳动力,会被优先聘用。园区一家家企业正越来越注重企业文化打造,以现代工业文明熏陶出合格的现代工人,其中,这两者是领行者。

  从园区各点汇聚企业、从企业散入园区各点的员工们,正以现代工人群体的形象,代表着工业文明在开发区的芳华绽放。

  (李玉琴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