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区县快讯 > 正文

上堰村:昔日纷纷外出谋生,今朝家门口就业更舒心

时间:2020-04-03
3月24日,走进黔东北德江县平原镇的上堰村,吐露新蕊的白茶随着山峦起伏绵延开去,恰似在春风中荡漾的碧波。茶山之上,采茶密布的人群宛如桑叶上懒得蠕动的蚕虫,茶山之下,小车、三轮车、摩托车沿路停靠成排,进村委会3公里的行程尽花费了20多分钟。

老房组牟长舟新开工的茶叶加工厂里,前来卖茶青、称茶青、加工茶青的人排成了长队,眼里满是希望,脸上满是笑容。

卖茶青的是采摘自家茶园的新芽卖给厂里,价格按采摘的优劣而定,高的每斤90元,低的每斤65元。

称茶青则是牟长舟请来工人在他的茶园里采的茶青,每斤采工费25元,手脚麻利的一天可6斤多,少的也有4斤以上。

加工茶青则是茶农采摘自家的茶青来厂里付费加工,每加工1斤干茶加工费50元。

牟长舟家有200亩茶园,今年开采的茶园有130亩,像他这样的加工厂村里共有4个,每天可以加工茶青在7000斤左右。

说起白茶产业的发展,牟长舟在村里算是滞后的,顶多排在第二梯队的前列。“之前我们上堰村也是种植传统的水稻玉米,一年收益甚微。”他很坦诚说:“为了过上有钱的日子,我从2000年开始外出务工,后来结婚后两口子谁也不愿留在家,只有双双外出。”

2008年时,全村外出劳动力占60%以上,在家的就是一支“38、99、61”部队,劳力欠缺、资金短缺、技术匮缺,村寨的前景越发让人堪忧。就在这一年,上堰村在德江县委县政府的号召下,开始了低效农作的种植调整,转向白茶产业的发展。

万事开头难。上堰村的茶产业在村干部冯英、牟涛、牟安等人带动下试着发展了700多亩。群众争相发展是在2011年,那年春季的茶青卖到每斤380元,亩收入达到3万元以上。

“茶苗运到村口,政府还没有验收就被村里人一抢而空。”村支部书记牟永高回忆说:“茶苗由政府免费提供,群众每发展一亩还有300多元补助,这种好政策打起灯笼也难找。”

一直在外务工的牟长舟等人闻讯后纷纷回家发展茶叶,上堰村渐渐成为全县白茶产业的示范村。目前,全村白茶产业种植面积达到4600多亩,人均白茶种植在4亩以上,今年开采面积3800亩。

“我们村户户都有茶,在本村根本就请不到工人。”牟长舟告诉记者该说:“茶山上每天几百工人全是外村外乡外县的人,我请的工人大多是务川县丰乐镇的亲戚。”

同组的牟长江也是后来才回家发展茶业的,他家的4亩茶长势很不错,去年收入了3万多元。今年更是喜人,他说先要把自家的采完了,才有空去帮别人采摘赚钱。

由于采茶尽是手上的轻松活,不再像以前打田栽秧种玉米那脏衣服了,他家年轻的儿媳妇也决定不外出了,就在村里当采茶工人,只要稍微麻利点,仅春上一季就能赚到两三万元。

在茶山,记者遇到来自丰乐镇庙坝村的黄氏一家,夫妻俩带着孩子齐上阵,中午饭都带到地里吃,下午结账时拿着476元的工钱回家去。

“前天(3月22日),是今年白茶开采的第一天,全村下树茶青1.3万斤,仅采摘的人工费就是30多万元,有一半以上是外村人拿走的。”离别时,牟永高这样说。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德江县选准了茶叶、花椒、天麻、肉牛及脐橙等精品水果绿色产业,不断深化全县农村产业革命,持续调整农村玉米低效产业结构,累计发展茶叶18.9万亩、花椒15.1万亩、年发展天麻40万平米、年肉牛出栏10万头、精品水果11.3万亩,实现了10.8万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脱贫。(冯胜彦)